1842年多恩(A.Donne)首次把血小板当做是血液的第三种微粒描述。
1882年意大利朱利奥·比佐泽罗(Giulio Bizzozero)首次在显微镜下从人类和动物的血液中发现了血小板。朱利奥·比佐泽罗的研究表明,血小板是血液中第一个粘附在破损血管壁上的成分,并参与凝结过程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1906年美国病理学家James Homer Wright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血小板与骨髓里的巨核细胞有着相同的着色性质,从而确认了血小板来源于巨核细胞。
20世纪60年代对凝血机制的研究有了深入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有凝血因子的发现,而且对抗凝蛋白C、S、组织因子的途径抑制也有了 新的研究。
1979年至1981年阮长耿院士在赴法国巴黎进修期间,鉴定出国际上第一个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单克隆抗体,并首次阐明了血小板膜糖蛋白I作为粘附蛋白Von Willebrand因子(vWF)受体的功能。对一系列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造成的出血性疾病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开启了血小板研究的新纪元。
这些历史节点标志着血小板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从最初的发现到对其功能的深入理解,再到现代对其生成机制和临床应用的探索,血小板的研究不断深化,为人类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