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第一党支部一行30人经过3小时的行程,来到了集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农业公园、亚太环保协会低碳农业奖获得者、新农村建设A级考察点等荣誉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常熟市东南的沙家浜水乡的蒋巷村。
该村在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家、中共十六大和十八大代表、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带领下,围绕“绿色、生命、发展”的宗旨,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精神,沿着“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科学发展新思路,实现了村强民富风气好,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新气象。
在村接待中心观看23分钟的村史介绍和村史展览后,大家对69岁的常德盛老书记敬佩不已。特别是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1、既实事求是,又不畏艰险的精神。常德盛从1966年提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誓言,直到 1985年,通过四次“换地”,使蒋巷村从吃返销粮一跃成为苏州市3000多个行政村中的售粮“状元”,人均达1.3吨。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突破采供血工作困难局面所需要的。
2、既讲集中,又发扬民主的精神。从很多报道老书记的事迹材料来看,虽然常德盛当了40多年的村干部,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但他在重大事情和涉及村民利益方面能够召集村两会委员和当事人开会,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不仅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而且能够避免决策失误。
3、既注重经济发展,又重视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精神。“复垦复耕,土地扩增;绿化林网,生态平衡。”早在1986年,常德盛就把这两句话竖在蒋巷村的村道上,大致勾勒了蒋巷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
4、既尊重民风,又具超前思维的开拓精神。186幢别墅,管网统一铺设,分期建设,集中村里年轻人居住。在别墅区附近的100座老年公寓,是村里老年人集中居住区。这样年轻人和老年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空间。“一碗汤”的距离,又把老人和子女的亲情给维系上。独具匠心的管理模式不仅充分体现出人性的光芒,而且还节约了大片土地。经过复垦复耕,又变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良田。
5、要学习老书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作为经济总量十几亿富裕村的带头人,他不住别墅,没有专车,也没有把自己的儿子作为接班人培养。相反把自己应得的股份都捐给了集体。因此,他获得众多的荣誉当之无愧。
相信通过这次学习考察,大家收获的不但是感慨,还有老书记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对大家而言也是一次先进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