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

长假七天献血屋里故事多 小伙用鲜血当爱情信物


    为了庆祝结婚纪念日、生日、新婚庆典,“十一”期间,沈阳市共有688名市民踊跃献血,为国庆节留下一份难忘的回忆。10月8日,记者相继采访了沈阳市中心血站、北行、中街两处采血屋,了解到一串令人感动的故事。

《献血证》成信物

    小张在三好街工作,夫妻俩都从事计算机行业。“我俩恋爱10年了,也该开花结果了!”一对恋人悄悄约定,准备在今年“十一”办婚礼。“拿什么当作求婚信物呢?”小伙子煞费苦心。突然,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牵着女友的手赶到中街采血屋。“亲爱的,咱俩验一下血型好吗?”征得女友同意,小张抽血先验。“告诉你吧,我是B型血,半年前就来这儿验过,那时我太瘦,医生劝我养胖点再来献血!”女友道出实情。

  由于采血屋B型血采血量已满,女友没献成。小张如愿以偿,一张红色的《献血证》,成为一份特殊的爱情信物。

婆媳全戴红花

    在无偿献血者中,一对年轻夫妻抱着年幼的孩子,特别引人注目。妻子叫吕婷,丈夫叫祁锐,小两口今年都是25岁。

  “我们的相识是一段‘血缘’!”妻子介绍,她婆婆原是沈城一家医院的工作人员,早在10年前就拿到了红色的“献血光荣证”。一个偶然机会,听到祁锐母子无偿献血的故事后,吕婷认定眼前这个大男孩就是自己要找的丈夫!2004年初,两人在新婚登记前,手牵手赶到市中心血站,各献了200毫升血,相互当做新婚礼物。妻子吕婷手捧红色的“光荣证”,高兴得掉下眼泪。

  从此,夫妻俩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献一次血,如今,妻子已献过7次,丈夫献过10余次。婆媳都戴过血站颁发的大红花。

夫妻你追我赶

    今年37岁的潘艳梅,与丈夫杨清是一对“献血夫妻”。1998年,潘艳梅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捐献了400毫升血液。此后,潘艳梅每隔半年都要来到沈阳中心血站捐400毫升全血。

  2001年,潘艳梅一位亲属因患白血病去世,此事对她影响很大,她除了定期献全血外,又献血小板。在潘艳梅的带动下,2005年,丈夫杨清也开始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血小板每隔28天便可献一次,至今为止,杨清已献过8次血小板。“我的儿子今年14岁,等他满18周岁时,也要加入献血队伍,让我们一家人都成为献血志愿者!”

  至今为止,潘艳梅与丈夫捐献的全血与血小板量加起来近2万毫升。

  据市中心血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长假期间,3、5、7日为采血工作日,全市共有688人义务献血,其中采集全血23.5万毫升;机采血小板51例。仅北行采血屋就接待153名献血者,其中78人实现如愿献血,采血量达1.57万毫升。记者了解到,献血者中夫妻、情侣约占一半左右。

                                                                ——摘自:《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