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

利用自身宝贵资源,拯救自己生命


——谈自体输血

    众所周知,输血治疗已经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倡导和推行无偿献血,无偿献血事业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但是血资源紧缺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偏型性紧缺、季节性紧缺总会发生。要解决医疗用血紧缺问题,应当开源与节流并重:稳定并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是开源,开展合理用血以及自体血液回输是节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献血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目前,自体输血有储存式、回收式、稀释式三种:
储存式自体输血,是指患者在术前先抽血贮存,等需要时再输回体内,适用于择期手术病人;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术中进行,通过血液回收机将患者在术中流出的血液收回,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适用于大出血或骨折病人;
稀释式自体输血分两步,术前先采出患者部分血液,同时为其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由于血液处于稀释状态,减少了术中红细胞的丢失,术后再将之前采出的血液回输,适用于血色素较高、平时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

    自体血液回输最主要的优点是不需检测血型和做交叉配合试验,杜绝了输入异体血液产生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解决了特殊血型病例的供血问题;也避免了因输血传染各种血源性疾病的危险,使输血更加安全。另外至少可减少医院1/4—1/3的异体血用量,有助于缓解用血紧张的状况,也可减少患者医疗经费开支。

    自体输血优点突出,技术非常成熟,在国外,自体输血已经运用得非常广泛。目前在发达国家已占输血总量的20%—40%,美国80%以上的手术采用自体输血,日本更高达90%,而我国自体输血比例还不到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究其原因,首先是自体输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用血具有不可预知性。用血量比较大的除了手术病人外,还有一类是血液病患者,但是这类患者无法自体输血。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无偿献血还是主力,自体输血只是一种补充。

    其次,自体输血的一些项目,目前还没有列入医保报销范围。目前医保只报销回收式自体输血中的宫外孕、脾脏破裂、腹腔血管破裂以及贮存式中的采集费用30元,对于别的手术项目尚未列入。回收式自体输血因为要用机器处理,收费相对比较高。

    最后,医院对于自体输血没有动力。因为一旦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体输血,医院必须配备几十万一台的冷藏设备,这对一些小医院来说负担不小。

综上所述,为大力推广自体输血,国家应尽快出台自体输血的相关政策,激励医疗机构提倡自体输血;自体输血还要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操作规程,严格环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