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08-01-02 01:50
作者:
稀有血型大学生志愿者集体赴京献血
12月29日,“2008,奥运有我!”稀有血型献血助奥运活动,在江苏省血液中心献血者俱乐部隆重举行欢送仪式。来自南京各高校的12名稀有血型大学生志愿者于当天踏上了远赴北京的T66次列车,用他们的热血为2008奥运会传递神圣的“生命火炬”。
2008奥运会日益临近,届时将有成千上万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国际友人大量涌入北京。这就意味着,必须储备足量的Rh阴性血液才能确保奥运期间的医疗临床用血需求。
Rh阴性血是一种十分稀有的血型,拥有这种血型的人在汉族人口中仅占千分之三,因此常被形象地称为“熊猫血”。而在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中Rh阴性血却远高于这个比例,分别达到5%和15%。
对此,北京奥组委明确要求,在奥运会举办前必须备足Rh阴性血800个单位备用(一般情况下,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红细胞4°C冷藏可保存35天;将之制成冰冻红细胞后在零下80°C在特殊环境下最长可保存十年)。如果采取常规采血方式,很难达到这个储备量。据了解,截至日前,北京仅储备Rh阴性血400多个单位。
无偿献血纪念我生命中的重要时刻
罗慧是东南大学大二的学生,她曾经献过三次血,累计献血800毫升,这个献血经历对于一个刚刚20岁的女孩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罗慧说,每一次献血对她都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读高中的时候,看到停在街头的无偿献血车,她就几次萌发过想要献血的念头,但是《献血法》规定公民适合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那时的她还没有达到这个年龄,这也就成为她很长时间内的一个心愿。
2005年5月18日,罗慧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那天正是她的18岁生日,为了给自己的献血上一份成人礼,她在老家湖南株洲的街头流动献血车上参加了第一次无偿献血。她说,当时车上的护士小姐听说那天是她生日,还特地为她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一周以后,罗慧接到血站打来的电话,被告知自己是Rh阴性A型血,这个血型在汉族人中非常稀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才对稀有血型开始有了了解,也从此跟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年的7月17日,高考结束后不久的罗慧又一次踏上无偿献血车。这次她选择了跟她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的生日,她想用这种方式来为哥哥庆祝生日,远在武汉的哥哥得知此事后十分感动。
今年6月,当时罗慧还是东南大学江宁校区大一的学生,热心的她同时也是东大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看到了学校发出无偿献血倡议后,她当时就报了名,她要用无偿献血的方式来纪念自己大学生涯的开始。一周后,她收到来自江苏省血液中心的邀请,志愿加入了稀有血型俱乐部。罗慧告诉我们:“当跟她同血型的同胞有困难时,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因为她觉得自己肩上有一份特殊的责任。”
临考去北京献血助奥运,考得不好也值!
李园是南京理工大学大四的学生,这个22岁的小伙子从外表上看还是个大男孩。
李园第一次献血献血了400毫升,是2年前在街头的流动献血车。他说,其实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通过无偿献血来献爱心,没想到献血后几天就收到江苏省血液中心发来的短信,说他是十分罕见的稀有血型。此前,他对稀有血型完全不了解,通过上网查询他才知道,在汉族人中,跟他血型完全一样的,一万个人里面仅能找到九个,这让他感到既惊讶又兴奋。
去年3月,李园接到了江苏省血液中心的求助电话,说临床上有位危重病人急需要用血,病人的血型刚好与他相同。当时,李园正准备去上体育课,接了电话后,二句不说立刻去找体育老师请假。听说是去献血救人,老师对他的行为十分钦佩,马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李园在江苏省血液中心第二次献出了他宝贵的400毫升血液。
说到去北京献血为奥运出力,李园很自豪,他说:“十分感谢江苏省血液中心能够给他提供这样一次机会,这将成为他生命中的珍贵记忆。”
当记者问及赶在这个时间去北京献血,会不会影响到一月初就要开始的期末考试复习时,李园风趣地说:“能为北京奥运做一点事情,哪怕是期末考试考差一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