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新华日报:2008八大健康关键词


2008年,健康热点多、事件多、争议多。根据其在网络上的影响程度,我们盘点出八大健康关键词,意在告别过去,记取伤痛,警醒未来,祈盼安康。

  1 手足口病

  今年3月份以来,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也出现了手足口病发病病例增加的趋势,通过卫生部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自5月14日起,全国手足口病疫情出现稳中有降趋势,每日报告病例数从高峰时的1万多人下降为6月5日的3922人。从2008年5月1日零时至5月31日24时,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76321例,死亡40例。

  安徽阜阳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后,卫生部随即向世界卫生组织、港澳台地区通报疫情,组织临床专家完善救治方案,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筛查,指定定点医院集中救治重症病例,并决定把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实行网络疫情信息直报。世卫组织代表及时发表谈话,认为中国政府防控手足口病的措施得力,有足够能力控制疫情,相信不会对北京奥运会产生不利影响。

  2 奥运宝宝

  8月8日凌晨零点零1分,一名男婴在“奥运之城”北京呱呱坠地,成为中国众多名副其实的“奥运宝宝”中的一位。而奥运福娃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则成为这些“奥运宝宝”名字的首选。仅这一天,北京出生的“奥运宝宝”就有两百多名。

  不单在北京,全国各地的“奥运宝宝”也争相临世,其中为数不少是剖腹产。对此,产科医生告诫说,孕妇为了“赶点”,提前实施剖腹产,对母子健康都不利,此风不可长。

  有人口学家预测,若按年份来算,今年中国将降生1800万名“奥运宝宝”, 扎堆生孩,将带来新的社会隐忧。

  3 三聚氰胺

  这恐怕是整个2008年最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之一。9月份开始,这个疑似白色粉末的物质,开始在中国制造了一场事关食品安全的“白色恐怖”,短短两个月之内,“毒奶粉”、“毒奶糖”、“毒鸡蛋”、“毒饲料”等事件频发,让人心惊胆战,而这一系列“毒事件”的引爆者,便是“三鹿奶粉”。

  9月11日,甘肃全省共发现59例肾结石患儿,部分患儿已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同时已死亡1人。9月11日 凌晨3时,三鹿毒奶粉被新华网曝光。

  11日20时50分,卫生部发布消息: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三聚氰胺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21时30分: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由此揭开了毒奶粉时间的神秘面纱。

  截至2008年9月21日8时,全国各地报告因食用婴幼儿奶粉接受门诊治疗咨询并已基本康复的婴幼儿累计为39965人,正在住院治疗的婴幼儿为12892人,其中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104人,已治愈出院1579人。

  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国家掀起针对三聚氰胺的专项整治风暴。    

  4 心理援助

  仅仅是四十秒的时间,山摇地动,路没有了,家没有了,亲人没有了……这就是汶川地震。

  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心,一双双热情的援手伸向震区,大量的捐款、救援物质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同时,数以千计中外心理工作者和志愿者涌向灾区,抚慰幸存者心灵,帮助幸存者走出心灵困境,重拾生活勇气。

  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心理医生,很多人第一次听说 “心理援助”这个词,第一次感受到心灵的阳光。而全社会也开始以少有的热忱,关注灾区的心理重建,做到救灾与“救心”并举。有人说,此次汶川地震带来了全国心理知识的普及,让“心理援助”成为抗震救灾的一部分。然而,心灵修复的路漫漫,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张侃说过,“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干预要坚持20年。”

  5 新医改方案

  酝酿多时的新一轮医改方案终于面世。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方案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四梁八柱”:“四梁”指的是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八柱”指的是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

  但该方案也遭到多方面的质疑,即到底采取什么“招”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8大矛盾?即城乡和区域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及社区医疗卫生薄弱、医保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混乱、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还是那句话——看病何时不难、看病何时不贵?

  6 蛆虫柑橘

  10月中旬,一条有关“四川广元柑橘发现小蛆状病虫”的传言在手机短讯和互联网络中飞速传播。尽管今年是柑橘的丰收年,但该事件导致全国范围内柑橘销售停滞,很多果农血本无归。

  的确,手机、互联网和媒体加快了这条坏消息的传播,客观上放大了负面效果,殃及那些没有受灾果农的柑橘销售。但同时应该反思的是,如果当地政府部门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能够有预见性,把后来才公布的事实和科学道理当时给公众讲清楚,让权威信息跑在传言的前头,不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谣言的扩散吗?至少可以更多地保护无辜果农的利益吧?

  7 网瘾=精神病

  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11月8日在京通过专家论证。这一标准的通过,结束了我国医学界长期以来无科学规范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历史,为今后临床医学在网络成瘾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但该《标准》旋即引发社会上诸多议论,主要是质疑将网瘾列为“精神疾病”。一些人认为,中国目前约有4000万未成年网民,其中约400万是俗称的“网瘾少年”,他们过度使用网络可能会引起心理障碍,但不能笼统地将其归为“精神疾病”;有人则认为,给网瘾患者贴上“精神疾病”标签,会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多数学生对把网瘾和“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表示反感。

  另外,如将网络成瘾列入精神病范畴,无疑会加大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难度。因为在以往的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中,没有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进行鉴定。

  8 面粉增白剂

  12月中旬,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透露,卫生部已收到国家粮食局提交的有关“停用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的建议,并将依法依程序办理。这为持续很长时间的“面粉增白剂”停用之争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过氧化苯甲酰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开始在面粉中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允许最大使用量为0.06克/千克。

  从2000年开始,这个在我国面粉中使用近20年的添加剂开始在业内引发了越来越激烈的争议。

  坚持禁用方的主要观点是,过氧化苯甲酰仅改变面粉外观,却有“致癌作用”,“欧盟已经禁用”;破坏了面粉中叶酸等微量营养素,增加人的肝脏负担;允许使用增白剂,增大了监管难度等。

  反禁方则认为,过氧化苯甲酰已经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成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JECFA)的评估。结论为,过氧化苯甲酰在0.075克/千克的使用限量下,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禁用过氧化苯甲酰科学依据不足。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