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09-05-13 02:00
作者:
《南京!南京!》观后感
影片是从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开始。尽管有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国民党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特殊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
但是,在日军的眼中,所谓“安全区”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角川是日本十六师团的一名普通士兵,面对诸多在占领者的“生活”中需要付出的种种人性代价。角川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举枪自杀。
看完这部影片,结合一些大家的评论,我对这部影片有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南京大屠杀。影片客观地呈现当年南京战争中的侵略与抗争,屠杀与逃避,强奸和勉强抵抗,欧美人士的拯救与国人的自救。并且创造性地采取了中国人和日本人两种并列的视角和线索。影片在呈现苦难的同时,强势地突出了中国人在这场浩劫中的反抗壮举。
其次,人性的回归。角川从一名普通士兵变成了杀人机器,也曾经残杀中国青年妇女,之后由于爱情的萌动启发了内在的良知,进而焕发了恻隐同情之心,最终其所念想的日本慰安妇的死亡促使他对战争开始反思。角川在性与爱的生命经历中悟出了人生的可贵、生命的脆弱、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回归了一丁点儿人性的温暖。他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活着比死更艰难吧!”
最后,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这部电影里虽然没有太多直观的屠杀镜头,所谓直观,就是有血有肉的恐怖画面,拍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扫射、活埋、砍头、强奸等日军施暴场面。这种直观镜头在影片里并不泛滥,甚至是没有,比如没有砍头的场面,却有倒悬的头颅作为日本军驻扎地的布景,虽然只是一扫而过,对照头颅下毫无表情甚至嬉笑怒骂着走过的日本士兵,观者的心有如在被刺刀挑拨。影片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细节与各真实史实资料之相似,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观众从头至尾都只会觉得呼吸困难,背后发凉,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
总之,在没看之前很期待,决定看的时候很矛盾,怕承受不了这种痛,真正看完了很难受,无法用语言表达,不光这部片子该看,这段历史更应该铭记,他会时刻警示我们认清时局,把握方向。祝福我们的祖国,祝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幸福安康,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国泰民安。
(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