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0-10-14 03:23
                    作者: 
                
                
                    
 
    10月13日,南京明基医院血液科李东主任等一行4人专程到我中心赠送“血脉相连,两岸情深”锦旗,以感谢今年6至7月份我中心为救治台商患者黄俊鸿先生努力筹集血源所做的大量工作。黄俊鸿先生本人也专门赶来表达心中的感激与谢意。我中心唐荣才主任、韩玲副主任给予热情接待。
 

 
    黄俊鸿先生是在扬州投资的台商,日前因患罕见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死亡率高达90%以上,十分凶险),生病垂危。生死关头,两岸同胞携手组织血源,为黄先生共进行血浆置换17次,使用新鲜冰冻血浆达34460毫升,相当于全身大“换血”8次,终于成功救治了黄先生,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
(张妍)
 
 
新闻链接:
25天生命拉锯战,累计全身“换血”8次
两岸同胞血液相助 血脉相通
 
    7月3日,是台胞黄先生返台的日子,他一大早便换下病员服,重新穿上25天没再穿过的衬衫、西裤,在他的坚持下,黄太太帮他换上了擦得锃亮的皮鞋,笑容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
 
缺少诊断依据治疗陷入难关
    事情还要从25天前说起:6月9日下午,明基医院血液科的李东主任突然接到电话,一位血小板骤减至8000、血色素5.6克的重度贫血的台胞正在从扬州送往明基医院的路上。李东主任回忆,“下午3点半左右推入病房,当时整个人成嗜睡状态,能唤醒,但问他问题他只是‘啊啊啊’,答不切题。”
    由于黄先生只身出来打拼,身边的同事亲友对他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关于他的病史、几天来的病情变化根本无从得知。治疗陷入第一道难关,诊断仅能依靠相关的检查报告。下午近5点,黄先生的太太从台湾抵宁,并告诉医生丈夫在发病前曾有拉肚子的情况,支离破碎的症状在一点点汇集。
    晚22:00,李主任在得知黄先生的骨髓片没有大问题,而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破碎红细胞后,一个可怕的名词出现在李主任脑海,“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月10日凌晨1:00,当李东主任得知黄先生的血压降至76/48mmhg时,她警觉地意识到病情有变。当即联系了医院输血科的李翠萍主任,请其马上到江苏省血站调血,并尽快赶回医院为黄先生作血浆置换。
 
不放蛛丝马迹采取积极治疗
    凌晨4:00,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开始了第一次血浆置换。早8:00,李主任查房时发现黄先生嗜睡的情况有所减轻,令人欣慰的是,他可以认出身边妻子。而此时从扬州医院传真过来的病历显示,黄先生在扬州时曾出现过一过性蛋白尿。
    发热、血小板减少、红细胞破碎溶血、嗜睡、蛋白尿,这一系列症状汇总在一起,“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正是这个凶险且罕见疾病的典型五联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是很凶险的疾病,发病罕见,为3.7/百万人;但死亡率却高达90%以上。在卫生部《临床诊疗指南》中有这样一段话,“本病较凶险,死亡率高。在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本病时,不论轻型或重型都应尽快开始积极治疗。……应尽早行血浆置换等疗法,以降低死亡率。”
    随后的院外专家会诊均一致认为,黄先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是正确的。
    6月11日凌晨1:30,就在第二次血浆置换结束半小时后,黄先生突发全身大抽搐,双侧瞳孔不等大,随即进入昏迷状态,被转入ICU进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等治疗。明基医院予以了高度重视,在刘会平院长的亲自领导,医务处杨钧处长的组织协调下,针对黄先生的抢救小组正式成立,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组立即召开了第一次病案讨论会,专家组一致决定:继续加强血浆置换。
 
两岸同胞共携手生命得挽回
    而第二道难关摆在面前,每天至少2000毫升的新鲜冰冻血浆从何而来?院方立即联络江苏省血站、南京市血站,省血站唐荣才站长亲自组织调动,在江苏省卫生厅、南京市卫生局领导的协调调度下,黄先生的救命血浆从未间断。
    在南京、扬州等地的30多位台胞还专程赶到明基医院献血。
    截至7月3日,黄先生共进行血浆置换17次,使用新鲜冰冻血浆达34460毫升,按成人体内血液总量4200毫升换算,相当于全身大“换血”8次;而按每人每次300毫升的献血量计算,黄先生已输入了115位两岸同胞的救命血。经16个日夜的抢救,昏迷中的黄先生终于醒了过来。
    7月4日,李东主任收到了来自海峡对岸黄太太的短信:“亲爱的救命恩人,今天回台验血结果,黄先生血小板已经120000多,观察几天应可出院……”